警示 :莫让“校园贷”变成“亡命贷”!
发布人:保卫部 发布时间:2016-05-18 浏览次数:1315


导读

你听说过校园贷款吗?又是否参与过它呢?

不久前,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郑德幸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引发了我们对校园网络贷款的关注。

正如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迎来了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春天。

普通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依靠父母,只有固定的生活费用但是消费水平高,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很多同学会考虑分期付款等服务,一种号称“零首付”“零风险”“无担保无抵押”“100%正品”的新兴消费模式正在全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从数千元的手机到几十块的袜子,都可以通过这种先赊购后月付的方式“随时拥有”。但先消费,后付款,看上去很美,实则暗藏风险,不少大学生因此掉入“高费贷”陷阱,却投诉无门。

导读中提到的事件中,事件主人公郑德幸的父亲认为儿子走上绝路的原因,有部分要归咎于校园贷过于容易。因为学校的墙上到处都是借贷广告,桌椅、厕所上都刷着广告,想借款太容易了。

▲百度输入关键字“校园贷”,约有37900个相关词条根据事件发生的学院通报了解到,2015年暑假期间,郑德幸因网络博彩和炒股欠下债务。为偿还债务,他借用、冒用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多个网络分期平台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并在爱学贷闪银诺诺磅客等小额贷款平台申请小额贷款。最终郑德幸欠了58.95万元巨款,选择了自杀。

这对于郑德幸本人和他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个灾难性悲剧,我们在为生命离去感到伤心的同时也需要思考事件中存在的问题。58.95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而言真的是巨额,可为什么郑德幸可以轻易贷款到这么大笔金额哪?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在我们生活周边会不会有相似的事件正在进行?

让我们一起来深度分解“校园贷款“无处不在的“校贷”诱惑

校园中会有随意张贴的相关小广告以及各式网贷,花样繁多的学生网贷途径大致有三类: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商家和销售网站利用一切形式刺激大学生消费,分期付款,打白条等都是它们经常采用的手段。

穷学生为何爱上“校园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借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在我们周边流行开来,也成为了不少大学生新的消费选择。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另据速途研究院《2015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消费。

关于大学生信用情况的相关调查)为了购买新手机,为了和女(男)朋友一起出去旅游,为了获得一部高性能相机,为了不错过新上市的鞋包„„没钱还要买买买,大学生“吃土族”就是这样诞生的!

“校园贷”怎样套牢大学生

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我们其实并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是它们最终又是怎样将我们套牢的哪?为了让大学生了解并且使用自己的产品,很多校园贷平台一般是这样在学校里面推广,并且逐渐把大学生们“套牢”的:

第一步:招聘学生做校园地推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一直担任学院学生会干部,去年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宝的校园代理加入“二维码”推销大军的同学在网上对有关记者这样讲。

第二步:审核流程简单

为了方便推广,扩大用户数量,很多“校园贷”平台对申请贷款的大学生的审核流程非常简单,很多“校园贷”平台主要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在填写多项个人信息资料后,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有的甚至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办理。

郑德幸同学曾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30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多个平台上获得贷款。其中被负债最多的,达到了11万元。郑的室友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其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这样的事情真的是细思极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视个人的信用记录对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步:鼓励大学生借款超前消费

校园网贷平台显示,大学生们的借贷需求五花八门,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等。在一些平台的官网上,还可以看到一些申请贷款成功的学生贷款金额和理由:“借款6800元,24期,给女朋友买iphone6”、“30000元,36期,毕业自主创业”。

就在大学生们常用的分期付款网站“分期乐”上,除了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还打出了“全场免息、直降5亿”的诱人字眼。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时候大学生是没有抵抗能力的。该网站介绍显示,201591日上线活动营销栏目,推出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个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此外,该网站专门开辟了热门端游的游戏点券的分期付款,页面显示,限时抢购的满减电子券当日被抢空。

“校园贷”美好外表下的不美好

很多“校园贷”平台确实没有利息,但会收取不低的手续费。以某款“低息”网贷平台来说,号称月利率仅0.99%1万元每月只需要还99元。这样的收费看着好像很便宜:

(让我们来做一个计算:)

假如借1万元,24个月,采用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法:每月还款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10000×[0.0099×(1+0.0099)^24]÷[(1+0.0099)^24-1]=470.17 ^代表开次方)

但是,有网友真的在该平台借款10000元,24个月,每期却要还款515.68元。怎么比刚才算的多了45.51元??

已经有网友证实一台4000元的手机,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实际需要支付的总金额高达4800元。“校园贷”某层度上就是以服务为名义的高利贷,分期付款外衣下的分期贷款,合同中暗藏欺诈行经,且监管空缺,维权无处可寻„„

提醒ADVISING 

在分期付款市场应该留意的6个关键点:

1.费率不明。费率是分期的成本,很多分期平台都不能直观地了解其产品分期费率,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好处,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

2.贷款风险。很多平台自身资金有限,需要在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并在借贷合同中加重消费者义务和责任,设定很高的违约金、逾期利息等,却不作出特别的解释和说明,消费者往往被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3.隐形担保。分期平台并非真的“免担保”,大学生申请过程中提供的家庭住址、父母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实际上就是隐性担保,如不能按期还款,某些平台就会采取恐吓、骚扰等方式暴力催收。

4.套现欺诈。分期市场经常出现“身份借用”“做兼职代购”等套现欺诈现象,不少大学生莫名其妙“被贷款”欠下巨债,因此要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尤其不要替陌生人担保,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5.高额度诱惑。如果看到类似“只要本科生学历即可办理贷款,最低5万起”的广告,千万不要相信,因为一般本科生无论如何也无法纯信用贷款5万元,某些平台中介利用目前网贷征信系统的漏洞,诱导大学生在多家不同的平台重复借款,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还款负担和坏账风险。

6.商品缺乏保障。有些平台对线下供货商家的准入条件、经营资质把关不严,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容易买到水货假货。建议消费者到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分期产品或服务。